作者:娄玉钤主编
ISBN:7-5046-1001-6
出版社: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
内容简介:全书包括:痹病词江汇释、中药、处方、针灸、名医名著等7部分。
风湿病也称痹病,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,病种数百,多为慢性病、疑难病。风湿病学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,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领域。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成立中医风湿病学术组织以来,每年都有大量的有关中医药报告见诸报刊,研究十分活跃。然而,文献中所使用的病名、分类其概念不统一、不规范,严重影响了相互的交流、沟通及其之间的可比性。
随着发展,痹病的概念已不能用《内经》“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”来准确描述。结合现代痹病大家路志正、焦树德及娄多峰等对痹病的论述,确定痹病的概念为:痹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气血功能失调,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(也可内生五邪及瘀、痰引起),造成经脉气血不通、不荣,出现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、重着、麻木、肿胀、屈伸不利,甚则关节变形,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。
(一)历史文献归纳:作者组织全国70位学者对上起秦汉、下迄当今(1991年前)的2000余册中医药文献进行普查,收集到有关痹病的病名15类400余个,已集于《中国痹病大全》一书。
1.按外因命名。风痹、寒痹、湿痹、热痹、八风五痹、八风十二痹、风冷痹、外感痹、暑湿痹、湿风等。
2.按内因命名。内伤痹、实痹、虚痹、痹弱、气虚痹、血虚痹、阳虚痹、阴虚痹等。
3.按不内外因命名。食积腰痛、损伤痹、蓄血痹、瘀痹、瘀血痹、痰痹、溢饮等。
4.按五体组织命名。皮痹、脉痹、肌痹、筋痹、骨痹,总称五体痹。
5.按脏腑命名。肺痹、心痹、脾痹、肝痹、肾痹,总称五脏痹。
上焦痹、中焦痹、下焦痹,总称三焦痹。
6.按经络循行部位命名。手足太阳经筋病候、手足阳明经筋病候、手足少阳经筋病候、手足太阴经筋病候、手足厥阴经筋病候等,总称十二经筋病候。
7.按肢体部位命名。肩痛、肩后痹、肩前痛、肩背痹、项痛、背痛、背脊骨痛、背筋痛、脊痛、臂痹、肩胛周痹、腰痛等。
8.按病位深浅、经络命名。深痹、浮痹、髓风,经痹、络痹,血痹等。
9.按轻重缓急、易难、病程命名。大痹、顽痹、顽风、痼痹、暴痹、久痹、远痹等。
10.按特定时间患痹命名。胎前痹、产后身痛、产后痛风、产后痹、经来体痛、经行痹、痢后风、痢后鹤膝风等。
11.按临床表现特点命名。行痹、痛痹、着痹